Toggle navigation
香港
Hong Kong
香港
Hong Kong
澳門
Macau
香港
Hong Kong
澳門
Macau
登入
Login
登入
Login
登入
Login
忘記密碼
Forgot password?
首次登記
活動情報
Events
小學
Primary
中學
Secondary
幼稚園
Kindergarten
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小學
Primary
中學
Secondary
幼稚園
Kindergarten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產品目錄表
Catalogue
參考資料
Reference Links
官方機構(本地)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Local)
官方機構(澳門)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Macau)
官方機構(海外)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Overseas)
教育機構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文化藝術
Culture & Arts
教育文摘
Educational Digest
關於我們
About Us
公司簡介
Company Profile
合作伙伴
Partners
客戶服務
Customer Services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營業員資料
Sales Team Info
預約營業員
Appointment Request
書局資料
Bookstore Info
首頁
學與教資源中心
現代教育通訊
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6期
前期教訊:
現代教育通訊115期
現代教育通訊114期
現代教育通訊113期
現代教育通訊112期
現代教育通訊110期
現代教育通訊111期
第109期 2015年12月號
第108期 2015年09月號
第107期 2015年04月號
第106期 2014年12月號
第105期 2014年09月號
第104期 2014年04月號
第103期 2013年12月號
第102期 2013年09月號
第101期 2013年04月號
第100期 2012年12月號
第99期 2012年09月號
第98期 2012年04月號
第96+97期合訂本 2011年12月號
第95期 2011年04月號
第94期 2010年12月號
第93期 2010年09月號
第92期 2010年04月號
第91期 2009年12月號
第90期 2009年09月號
第89期 2009年03月號
第87+88期合訂本 2008年12月號
第86期 2008年06月號
第85期 2008年03月號
第84期 2007年12月號
第83期 2007年09月號
第82期 2007年06月號
第81期 2007年03月號
第80期 2006年12月號
第79期 2006年09月號
第78期 2006年06月號
第77期 2006年03月號
第76期 2006年01月號
第75期 2005年09月號
第74期 2005年06月號
第73期 2005年04月號
第72期 2005年01月號
第71期 2004年10月號
第70期 2004年06月號
第69期 2004年03月號
第68期 2003年12月號
第67期 2003年09月號
第66期 2003年06月號
第65期 2003年03月號
第64期 2002年12月號
第63期 2002年09月號
第62期 2002年06月號
第61期 2002年03月號
第60期 2001年12月號
第59期 2001年09月號
第58期 2001年06月號
第57期 2001年03月號
第56期 2000年12月號
第55期 2000年09月號
第54期 2000年06月號
第53期 2000年03月號
第52期 1999年12月號
第51期 1999年09月號
第50期 1999年06月號
第49期 1999年03月號
第106期《現代教育通訊》
本期教訊目錄
上一篇
/
下一篇
漢語字詞教學漫談(之二)
■吳智光 ■香港教育學院、理性溝通教育學會
本文承接《現代教育通訊》第94 期(2010 年12 月)《漢語字詞教學漫談(之一)》一文,繼續介紹有關識字教學的情況。
識字教學,自古已有。戴汝潛等(2000)指出,古代識字教材的特點是:字句整齊,易於 誦讀,含義明確,知識豐富。古人利用教材,使兒童在識字的同時,受到典範人物、事理的教 育;受到歷史、經學、文學,以及醫學知識的教育,學會做人做事的準則,掌握作詩、屬對的 本領。根據王寧(2001)及同濟大學學報(2012 年第一期)的資料,歷代主要識字教材的識字量如 下表:
朝代
課本
不重複收字量
秦代
合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而成的「三倉」
合共3300 多字
西漢
訓纂篇、滂喜篇、急就篇
各約2000 多字
南北朝
千字文
994 字
宋代
三字經、百家姓
合共1010 字
從上表可見,古代兒童識字課本的不重複收字量每本最多約1000 字,而同時並用的成套課本則約3000 多字。再依歷代名著總用字量與不重複用字量見得,我國歷代各類著作所用的不重複字數很少超過4000 字。茲引王寧、費錦昌等統計數據,列表如下:
書名
成書年代
總用字量
不重複收字量
尚書
先秦
24538
1941
易經
先秦
20991
1583
詩經
先秦
29646
2936
論語
先秦
15918
1382
春秋三傳
先秦
245838
3912
戰國策
西漢
122529
2774
史記
西漢
518284
4987
孔子家語
東漢
57423
2566
全唐詩白居易卷
唐代
25502
2465
紅樓夢(120 回本)
唐代
738245
3384
駱駝祥子
現當代
107360
2413
由此推知,2000-4000 字幾乎是中國歷代社會常用字的數量。在識字覆蓋率方面,根據曹錦昌等綜合各家的字頻統計結果,漢字識字量與覆蓋率的關係如下:
掌握常用字
覆蓋率(出現在日常閱讀語料中的字佔的百分比)
1000 個
90%
2400 個
99%
3800 個
99.9%
5200 個
99.99%
6600 個
99.999%
從上表可見,當一個人掌握了常用字1000個(指在高頻字表中首1000個,其後餘此類推),他讀一般現代書報時,平均每10 個字裏會有1 個不認識;但只要他掌握的常用字上升至2400 個,平均在每100 個字裏才會有1 個不認識;如果他掌握的常用字能達至3800 個,則平均每1000個字裏他才會有1 個不認識,餘此類推。香港小學課程(1990)的分級識字量如下:
年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總
識字量
運用
認識
運用
認識
530
590
260
260
2600
374
86
367
133
460
500
累積量
460
960
1490
2080
2340
2600
/
綜合以上各表,可見當局所定小學生的識字量,實有根據。而2007 年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收常用字3171 個,讓小學生更進一步地學習較深或較少見的字。而2012 年推出的常用字字形表( 二零零七年重排本),收4762 字,收字量幾跟整套《史記》相若,供香港中、小學教師參考使用,好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幫助學生廣泛地閱讀課外書。
要認識一個字,主要有形、音、義三方面,而在識字學習的過程中,又分為「兩會字」和「四會字」二種。兩者在小學階段都一定是常見常用的字。「兩會字」指會讀和會認的字;「四會字」則指會讀、會認、會寫和會用的字。茲說明如下:
1. 會讀:能讀出字音,如粵音、普通話音;
2. 會認:能在文本中認出字義,從而了解文義;
3. 會寫:能依筆順規則,默寫字的筆畫,不寫錯別字;
4. 會用: 能在口頭語以至書面語中應用出來,傳情達意,如造句;整個「會用」過程,最終要求學生能作書面語的運用。
在具體處理過程中,可先要求學生會讀會認,讓他們先會讀,後會認,因音知義,加強記憶,以幫助閱讀。某些字即使筆畫較多,但只要屬常見常用,都可以在低年級時作「兩會」的處理,如睡、覺、龜、難等。然而,「兩會」只是通向「四會」的基礎,我們最終要求學生做到「四會」,否則便容易遺忘或「回生」。
凡筆畫合程度,常見常用的字,如口、心、手、家等,均可列作四會字,讓學生不單應用於閱讀,也可應用於寫作。關於「會用」方面,亦有兩層次:「口頭應用」與「書面應用」。前者要求學生在說話中應用出來,後者要求學生在寫作中應用出來。教師在教學時可要求學生先口頭造句,再書面造句,以達到完全的「四會」。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通過口語的自然學習,潛移默化下已掌握不少在口頭上能說會用的字詞,只要進一步掌握字形,就可以達到能認會寫。至於那些在口語中不曾出現,字義較深或使用較偏的字,就得同時學習字的形、音、義,學習難度自然較大,學習效果也會較低。一個字在「會用」的層面上學習,其實已進至詞的層次。理論上,「字」跟「詞」是有分別的。「字」是文字學概念,屬書寫單位,包括字形、字音和字義;「詞」是語法學概念,屬應用單位,是組成句子最基本的單位,例如:一字詞有「他」,二字詞有「蝴蝶」,多字詞有「巧克力」、「一表人才」等。「字」、「詞」的基本意義跟上述「兩會」與「四會」的教學理論相通,闡析如下:
1. 字形教學:即「會寫」;
2. 字音教學:即「會讀」;
3. 字義教學:
(1)文本中的字義:即「會認」;
(2)寫作或口頭造句中的字義:即「會用」。
很多識字教學法都依於漢字的特點發展出來。漢字的主要特點是由部件組成,而很多部件又有表音或表義的功能,表音部件如「清」字中的「青」,表義部件如「打」字中的「扌」。茲列舉若干相關的識字教學法,供各位老師參考如下:
1. 部件識字法
部件識字法是通過對漢字部件的結構分析進行識字。構成漢字的基本單位是部件而不是筆畫,漢字是由不同部件按一定結構,有系統地組成的。如:
• 翻= 番+ 羽;番= 釆+ 田;羽= + ,屬兩層結構。
• 微= 彳+(山+ 一 + 儿)+ 攵,屬三層結構。
在學習次序上,可先學獨體字:立、日、刀、口,再學簡單合體字:音、召,最後學複雜合體字:韶。
2. 部首識字法
部首往往跟字義有關。這種方法是把同部首的字結合起來施教,如:「打」、「找」、「扶」、「拉」、「推」、「拖」、「抹」等字,都屬「手」部,字義都跟「手」的動作有關,把它們歸為一類施教,可強化學生的記憶。
3. 集中識字法(集中聲旁)
集中識字法又稱「字族文識字法」。大部分漢字都是形聲字,由代表字義的形旁和代表字音的聲旁組成,這種方法就是把同一聲旁的字「集中」起來學習,故編出來的教材往往順口押韻,學生易讀易誦,再配合字的義旁,就可區別出不同字的意義。例如:「分」、「吩」、「芬」、「氛」、「紛」這五個字,是粵語同音字,都發「分」音,於是,「分」就成了母體字,由「分」字可派生不同的字,形成「字族」。又例如,用母體字「青」,可帶出合體字「清」、「晴」、「睛」、「情」、「請」。這個「青」字,配合不同意義的部首,就形成跟部首意思相關的字:配「氵」就是清澈的清;配「日」就是晴朗的「晴」;配「目」就是眼睛的「睛」;配「忄」就是情感的「情」;配「言」就是邀請的「請」。著名課文《小青蛙》就是依這種識字法編出。引錄如下:
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
請你保護小青蛙,它是莊稼好哨兵。
集中識字法最適合用來教授已有口語基礎的字。
4. 字形類比法
字形類比法是利用字形結構的特點,指導學生記憶漢字字形。舉例如下:
(1) 橫畫:
•「 日」中加一橫是「目」
•「 人」中加一橫是「大」
•「 大」上加一橫是「天」
•「 十」上加一橫是「干」
•「 白」內加一橫是「自」
(2) 出頭:
•「 田」中間的直畫向上出頭是「由」,向下伸展是「甲」,分別向上下延展是「申」
•「 工」中直畫向上出頭是「土」
•「 刀」中撇畫向上出頭是「力」
(3) 位置:
•「 主」上一點移至底橫上是「玉」
•「 太」內一點移至右上方是「犬」
5. 特徵識字法
這種方法是把近形字的結構特徵標出,使學生容易記憶,不寫錯字。舉例如下:
開口「己」,半口「已」,閉口「巳」。
橫「戌」,點「戍」,「戊」中空。
6. 增減換分法
這種方法充分利用漢字由部件組成的特點,通過對漢字部件的加、減、換、分,增強學生記憶和學習漢字的趣味。舉例如下:
• 增:光+ 軍= 輝;扌+ 軍= 揮
• 減:園– 囗= 袁;貢– 工= 貝
• 換:根字以忄換木= 恨;格字以⻊換木= 路
• 分:裹為衣中有果;裏為衣中有里
參考資料
• 王寧(2001)《漢字學概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費錦昌、徐莉莉(2012)《漢字趣說》,商務印書館( 香港) 有限公司。
• 戴汝潛、謝錫金、郝嘉杰(2000)《漢字教與學》,山東教育出版社。
• 安子介(1987)《劈文切字集》,香港:瑞福有限公司。
• 王鳳陽(1989)《漢字學》,吉林文史出版社。
• 蘇培成(1997)《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 張田若等(1998)《中國當代漢字認讀與書寫》,四川教育出版社。
• 郭書謙(2012)《字的形音義》,現代教育研究社。
•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1990)《小學中國語文科小一至小六課程綱要》。
• 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編(2007)《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
• 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編(2012)《常用字字形表》(二零零七年重排本附粵普字音及英文解釋)。
參考網址
• 中英對照香港學校中文學習基礎字詞 http://www.edbchinese.hk/lexlist_en/
• 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suo.htm
本期教訊目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