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強調學生能夠因應不同的學習場景及學習任務,調整及掌控個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Brandmo & Berger, 201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同學及學習資源的互動有助他們發展自主學習能力(Dignath-van Ewijk, Dickhäuser, & Büttner, 2013)。自主學習主要包含四個階段:設定目標、計劃、監察及評鑑(Anthony, Clayton, & Zusho, 2013)。電子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擷取不同的數碼學習資源,及運用不同數碼通訊工具連結教師和同學。本文將透過一個故事展示自主學習與電子學習的結合。
某天的一個班會小組聚會,桌上放了兩個薄餅,準備供6 人享用。一位小五學生負責分配薄餅的工作,他把每個薄餅平均切成3份,剛好能夠分給6
人。他的數學老師對他說:「做得好,你把這2 個薄餅各分成3 份,剛好平分給6 人,你可以把這項工作運用算式寫成 2 ÷
= 6。」
學生雖然明白這個分配的概念,但不太了解算式 2 ÷ 的意思,也未懂得如何運算
2 ÷ 得出6。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產生了好奇,也希望弄清分數相除的意義,遂向老師請教。老師鼓勵學生自行了解分數相除的意思,再回來討論。同學很自然地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學生尋找了一會兒,找到網站teachMathematics(2014)的解釋:
|
圖(一):teachMathematics (2014) 網站解釋分數乘與除的關係(URL: http://www.teachmathematics.net/page/12136/dividing-fractions) |
網站以整數乘與除的關係作為引子,再利用錄影片段解釋分數乘與除的關係,然後透過動畫具體展示整數除以分數的概念。學生開始有點理解算式
2 ÷
= 6 與薄餅分配過程的關係。
學生其後在另一次聚會表示要考考身邊同學的數學知識。學生說:「桌上現在放了半個薄餅,想分給兩人,可以怎樣分,如何寫出算式。」身邊的一個同學懂得分配並說:「現有薄餅
個,我與你各拿 個薄餅,便可以分給我們兩人。」但同學並未能寫出算式。學生學習過上次有關分配薄餅的概念及算式的意義,開始明白分數除法的意思,並能寫出算式及向身邊的同學解釋。學生和身邊的同學雖然明白概念與算式的關係,但對分數相除的運算卻仍不甚了解,便向老師請教。老師不希望直接給出答案,期望學生繼續探究,找出運算方法。學生於是再次在網上尋找答案,他找到了圖(二)及圖(三)由KhanAcademy(
2007, 2013)提供的教學短片:
|
圖(二):Khan Academy (2013) 與分數相除的運算過程相關的教學短片(URL: https://www.khanacademy.org/math/arithmetic/fractions/div-fractions-fractions/v/another-dividing-fractions-example) |
|
圖(三):Khan Academy (2007) 與分數相除的運算過程相關的教學短片(UR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QMU-lsMb3U) |
這網站教授了分數相除的運算過程。然而,學生希望學習更多,他在網上尋找其他例子藉此加深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今次他訪問圖(四)由 Brainingcamp( 2007) 提供的網上資源學習分數相除的運算:
|
圖(四):Brainingcamp (2007) 網站教授分數相除的運算過程(URL: https://www.brainingcamp.com/content/dividing-fractions/lesson.php) |
觀看圖(四)的教學短片後,學生已經十分明白分數除法的運算過程和原理。為了進一步驗證學習成果,於是向老師報告及求證。
總括來說, 電子學習是一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根據上述的學習歷程,我們可以見到學生運用電子資源完成自主學習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設定目標:學生的學習問題源起於生活情境及由教師導引而開始,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並訂立學習目標。第二階段是計劃:學生起初未必有完整的計劃,如上述故事,學生本身欲了解分數除法算式的意義,便選擇到網上觀看教學影片;後來他應用剛學習到的知識(整數除以分數)並出題考身邊的同學,進一步學習分配不完整數值的分配及列出算式如÷=2,過程中可見到學生嘗試運用自己的知識解釋生活的現象。學習的最後部分是解決運算的問題。因此,若學生真的要回顧計劃組成,應包括理解分數除法算式的意義及分數除法的運算及原理。第三階段為監察:學生需要不時決定是否需要繼續尋找適合自己的網上資源完成分數除法的理解及運算,如認為需要繼續進一步深入了解內容的時候,便再次尋找合適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直到覺得足夠為止。最後階段為評鑑:學生訪問Khan
Academy 及Brainingcamp 等網站後,想確認所學的東西是否正確完整,遂向老師報告及求證,若同學能通過老師或其他方法完成評鑑便可確立完成學習任務。
學生若能持續通過實踐上述四個自主學習的階段,便能漸漸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和能力。
參考資料
• Anthony, J. S., Clayton, K. E., & Zusho, A. (2013).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Student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ccounts of their learn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12(3), 359-373.
• Brainingcamp. (2007). Fraction division. Retrieved December
8, 2014, from https://www.brainingcamp.com/content/dividingfractions/lesson.php
• Brandmo, C., & Berger, J.-L. (2013). Foster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12(2), 127-137.
• Dignath-van Ewijk, C., Dickhäuser, O., & Büttner, G. (2013). Assessing
how teachers enhanc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multiperspec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12(3), 338-358.
• Khan Academy. (2007). Dividing fractions. Retrieved December
8, 2014,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QMU-lsMb3U
• Khan Academy. (2013). Dividing fractions example. Retrieved
December 8, 2014, from https://www.khanacademy.org/math/arithmetic/frations/div-
fractions-fractions/v/anotherdividing-fractions-example
• teachMathematics. (2014). Dividing fractions. Retrieved
December 8, 2014, from http://www.teachmathematics.net/page/12136/dividing-frac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