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4期 前期教訊:
第104期《現代教育通訊》
推行國民教育,首重中史教學
東海生

  【編者按】《現代教育通訊》 自101 期起,增設「現代人語」欄目。現代人者,港台內地、港內港外、海內海外,凡對教育政策、現狀乃至時局有創議者皆屬之也!歡迎投稿至:ed@mers.com。字數不超過一千,要求詳見本刊封底《徵稿簡約》。為了維護論者安全,發表時可用筆名或不署名,並保證不洩露資料之來源。
  如就標題初觀,定以為本篇評論主旨, 端在否定「國民教育」,兼為以「中國史」 作必修課而吶喊;倘若筆者說「No」! 看官又以為如何?謂予不信,且俟閱畢 全篇,方知本文力求持一不偏不倚的立 場,尤用中國香港人的角度說事。
  欲論國民教育,首應就「國民」概念略 加詮釋。自古以來, 公民、人民、國民諸詞, 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演繹紛雜、變幻莫定。今以常理 推之:「公民」指具有某國國籍並據該國法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唯由古希臘等的 實際,須成年者及非犯人才享有完全的公民權。「人民」原指自然或社會人群的集合,但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依毛澤東思想的範疇,專指工、農等四大階級的男女老 少,把地、富、反、壞、右等五類階級敵人排除於外,一切政府、銀行乃至國營出版社 均冠有「人民」字樣;自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已指所有從事社會 建設者,然罪犯除外。「國民」概念則為全國民眾,凡取得一國國籍者即該國國民,而不 論年齡、性別及是否犯罪。
  以是觀之,對「國民」進行教育無可厚非,蓋「公民」教育是為未來成年作準備,「人民」教育則不能普及所有本國國民。可以說,有國必有民,有民自當育、必有教, 觀諸全球各國古今概莫能外。嬰兒自呱呱墜地,腦袋內空空如也,且莫說「胎教」,一 誕生就須不斷灌輸各種思想、知識、技能,關鍵在於教育的是甚麼內容。有的自幼浸 洗,要其將來成為正直的教友;有的從小進幼稚園、各類學校,以接受知識、品德的培 養。作為一國的年幼之民,除語文、數學等基礎功課外,自孩提時教些本國的歷史文化 常識,也是必要的。當然,我們應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要對孩子們循循善 誘,令他們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對本國發展及全球化、普世價值有正確的認識。這裏 切忌採用觀點偏頗、選材片面的教材,如過度吹捧本國的傳統和成就,對存在問題諱莫 如深等等。
  國民教育既有必要,但是否應定作專科呢?倒也未必。國民教育其中一項非常重要 的內容,是傳授祖國歷史與文化以及本國發展現況。在香港,其絕大部分範疇或職能, 已有中史、社會、通識等科所分擔。尤其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教育,在當前國際多事之 秋,益發顯得重要非常。俗話說:弱國無外交,亡國先亡史。這在列強侵凌中華或日本 等佔領香港時,已有慘痛教訓。如果說,國民教育利於 培養優良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那麼許多愛國徵候或 普世價值均與歷史密切攸關:《權利法案》( 英)、《獨立 宣言》( 美)、《人權宣言》( 法),是人權、自由、民主 的最早最佳教本;美國的國慶日是1776 年《獨立宣言》 誕生的7 月4 日;法國的國慶日是1789 年大革命爆發 的7 月14 日,國歌是當年激勵革命戰爭的《馬賽曲》; 1912 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國慶選為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 爆發的10 月10 日;現行中國國歌是抗日烽火凝煉 而成的《義勇軍進行曲》!

  歷史教學既然如此重要,是否應將中史科列為必修課呢?這取決於整個教育制度和 教學內容的分配,也視乎香港教育的傳統和政策。首先,語文( 兩文三語) 及數學是文 理各科的基礎,自應優先安排。其次,中史科不論是否列為必修,但鑒於其重要性,原 有的教學時數最好不要削減,師資應有足夠的保證。這也涉及到各大學歷史系的開設和 招生問題,應該受到政府在政策、資源上的強大支持。
  中史科教學是否受到重視,不僅表現在教時、師資等方面,而且反映於優良教科書 的編撰和採擇上。在現代,一部好的歷史課本應該是立論客觀、公允持平,取材真實、 廣泛多樣,編寫簡明、深入淺出。以觀點而言,不可囿於黨派之見,那種非黑即白、非 Yes 即No 的態度是不可取的;也不能為了片面的愛國教育,採取愛屋及烏的避諱方法, 須知祖國= 母親+ 土地,愛國也不一定愛黨。就內容和方法來說,要擺事實講道理, 富於探索、有助思考。
  總之,國民教育合乎情理,無須迴避,但不一定專門設科。中史教學非常重要,無 論是否必修,都須保證足夠教時和師資,尤須編好質優樣美的中史課本。作為現代人, 吾輩應不取政黨偏見、無懼政治壓力、忌為金錢奴役,改變固有的勝利者寫史、統領者 治史、有財者造史等現象,讓我們共同不懈努力,編製出一套講真理、論事實、重探索 的教材來,以培養更多新人,造福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