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
教學策略
|
說明 |
字詞教學
|
字源表義法
|
列出漢字的古字形,幫助學生了解及記憶漢字,可以增加學習趣味。如「女」字為象形字,古文字就像一個端坐着的仕女。
|
字形比較法
|
比較字形的不同筆畫和結構,如字形的左右結構與左中右結構的比較;字形中點(、)畫的不同方向的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印象。
|
詞語比較法
|
通過用法的比較,容易讓學生掌握所學詞語。例如,不同人稱代詞的比較,如「你」、「我」、「他」的用法;不同指示代詞的比較,如「這」、「那」、「哪」的用法。
|
聲旁識記法
|
大部分漢字都是形聲字,由代表字義的形旁及代表字音的聲旁組成,其中不少聲旁可獨立成字,如「相」與「想」;「念」與「唸」;「旁」與「傍」等,並列學習,可讓學生容易掌握。
|
集中識字法
|
大部分漢字都是形聲字,把同一聲旁的字集中起來,可形成一系列漢字,如青、清、蜻、晴、睛、請。這些都是同音或近音字,以「青」發音,排在一起學習,甚至組成具趣味的歌謠,可以增加學習趣味,讓學生容易記憶。
|
形旁/部首識字法
|
漢字的形旁或部首以表義為主,例如,屬「手」部件的字詞有「打」、「搬」、「抬」、「提」、「拖」、「抓」,都跟手部的動作有關。以同一部首的字組成詞語,可以深化字詞意義的記憶與學習。
|
部件組合法
|
漢字中的合體字,由兩個或以上的部件組成,可因應部件特點與組合的形式,組成新字,增加學習的趣味,如夕+夕為「多」;木+木為「林」;月+月為「朋」、日+日+日為「晶」、貝+今為「貪」、貝+尚為「賞」等。
|
部件/部首聯義法
|
漢字的形旁部件以表意為主。可以利用這個特性加強同學對有關詞語的記憶。可排出一系列同形旁部件的字詞,推斷其意義。例如,島、岸、峽、峯,都跟山有關;早晨、晚間、昏暗,用以組成詞語的漢字,都跟太陽(日)有關;包含「水(氵)」偏旁的詞語,大都跟水有關,屬於名詞的有「沙灘」,表示動作的有「游泳」,形容事物的有「清涼」;媽媽、姐姐、奶奶、婆婆,都屬「女」部,指的都是女性,而且都是親屬關係。這些字詞排在一起學習,可以增加趣味性。
|
圖畫部件識詞法
|
集合同一部件,各自配上同主題的圖畫,既增加學習興趣,又令記憶更緊密,如橙子、梨子和椰子,都有相應的圖配合,中心詞都有同一部件「木」。
|
猜謎識詞法
|
把詞語所表示的事物特徵作謎面,要求學生猜出所指的事物名詞,可以增加字詞學習的趣味,如「左邊一個孔,右邊一個孔,是香還是臭,問問他就懂」,謎底就是「鼻」。
|
圖文情境相配法
|
藉着具體事物、人物表情、動作等圖畫與文字情境的提示,要求同學選擇相應的詞語,強化對某主題詞語的認識與運用,如「蠟燭」、「湯圓」可以用圖示,讓學生選擇相應詞語;「媽媽和我在遊樂場玩」的圖畫與句子,學生可推斷選出形容詞「快樂」;月餅的圖畫,學生既可想到名詞「月餅」,也可選出形容詞「甜甜」。這些活動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一記起這些圖像所示情境,就回憶及聯想起所學詞語,以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
|
圖文結合識詞法
|
既有圖畫,又有句子,讓學生依圖意及句意,推敲要選擇或填寫的詞語,如大象的眼睛「小」,鼻子「長」,「耳朵」像扇子,都可以圖文並茂地顯出來,讓學生學習「小」、「長」、「耳朵」三個詞語。
|
主題識詞法
|
集中某項主題的詞語,如動作、不同感官所感、高興心情等詞語,讓學生一併識記學習,可豐富學生的腦海詞彙,提高學生記憶的成效。
|
主題交叉識詞法
|
集中一些由屬某類主題的字組成的詞語,可提高學習趣味,如屬數字的有「一字千金」;屬姓氏的有「張冠李戴」;兩字有相近意義而屬特殊結構的有「無時無刻」。
|
聲音模仿法
|
學習擬聲詞,常用聲音模仿的方法。設計上既有圖畫,以表示某種事物,又具事物聲音的模仿,讓學生一想到某種事物的聲音,就會想到該詞語,如風聲為「呼呼」;火車聲為「嗚嗚」等。
|
句子教學
|
句子分析法
|
分析句子中不同部分的意思和結構,讓學生掌握不同的語法及修辭句式,有利構思和寫作完整通順的句子。例如,在句子中分出人物和動作的部分、事物與描述事物特點的部分;在選擇複句中分出否定與肯定的部分;在承接複句中分出先發生與後發生的事情;在對偶句中標出相同的詞類部分,以表示其結構形式的相似與整齊。
|
句子比較法
|
列出兩個以上的句子,讓學生通過比較,辨別句子語氣、修辭手法,以及不同的結構與內容,如直述、提問和感歎句式;明喻、暗喻與借喻句式。
|
段落教學
|
段落標示分析法
|
仔細標示段落各部分內容和特點,讓學生容易掌握、例如,標出自然段的格式。
|
段落句子分析法
|
標出段落中各個句子的作用 第一句表示事情發生的時間;第二句表示事情起因;第三句表示事情的發展;第四句表示事情的結果。
|
連環圖分段法
|
以連環圖的形式,一圖一段,圖段相配,讓學生容易明白與掌握分段的概念。
|
詩歌教學
|
詩歌閱讀法
|
兒童詩歌一般較為顯淺,主題明顯,可引導同學仔細地分節閱讀,找出各節主題句,以理解主要內容,然後綜合各節大意,歸納全詩主旨。部分詩歌內容包含作者對景物的想像,只要找出現實景物與想像之間的相似性,就可以透徹理解作者所表現的意象,如螃蟹在沙灘上寫詩,指的原來是螃蟹在沙灘上爬行的情狀。
|
古詩教學
|
詩歌朗讀法
|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鞏固詩歌內容理解與感情體味,做到聲入心通的效果。要求學生先理解詩歌內容,明白詩人感受,朗讀時利用具強弱變化的聲量和高低抑揚的語調,表情達意,此外,咬字要清楚,發音要準確,並能依音節停連,可加強節奏感。
|
圖文讀詩法
|
為學生提供圖片,着學生仔細觀察其跟古詩關鍵事物或動作相應的地方,加上學生對字詞的已有知識,就不難猜出各句詩意。例如,畫一個農夫在烈日下鋤地,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詩意對照法
|
古詩句意濃縮,利用語譯,留空關鍵字眼,可引導學生把原詩跟語譯兩相對照,仔細地逐句理解古詩的意義,並依上下文推斷要填充的詞句。學生通過比較,便能理解古詩句省略、調動和濃縮之處。
|
古文教學
|
文意對照法
|
古文句意,有不少省略、調動、倒裝、濃縮,以及古今詞義不同之處,形成閱讀困難。利用語譯,留空關鍵詞句,可引導學生把原文跟它兩相對照,仔細地逐句理解古文的意義,並依上下文推斷要填充的詞句。學生通過比較,便能理解古文所省略、調動和濃縮之處。
|
小說教學
|
小說閱讀法
|
小說結構一般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這是閱讀小說,梳理內容情節的架構。主線是通過人物語言和行為描寫,表現事件或故事,並由此反映人物性格特徵。小說的情節起伏大,描寫與刻劃細緻,使人讀來有一種愉悅的感受。小說往往有主題,有它要反映的現實和教訓。閱讀小說,可引導學生扣住小說中人物的言語行為,依小說情節發展順序,掌握各段大意,以及全篇所反映的主題。
|
語體文教學
|
記敘性文字閱讀法
|
記敘六要素 不論記敘事件或人物行事,重點都在事,不在人。凡事件都可用記敘六要素 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或做事的人、事件起因、經過、結果與影響來分析,最後加上記述者的感受,而成篇章。閱讀記敘性文字,也可套用記敘六要素,作初步的分析。
記敘方式
主要分順敘、倒敘、插敘與補敘四種,在小學階段,前兩種是必學的。順敘是依事情發生的時間先後為序來記述,倒敘是先把結果或影響提出來,以吸引讀者,然後再倒敘事情的起因和經過。故此,六要素中的後三要素,跟時間有關,是記敘文字的線索,閱讀此類文字,只要抓住主線,再套入事件發生過程中的不同時間,地點與涉及的人物就不難理解。至於記述者的感受,可以邊記邊透露,又或在最後一段整件事敘述過後才抒發出來。
|
人物傳記閱讀法
|
人物傳記以記述人物生平事蹟為主,在閱讀時可以因應人物生平資料和經歷,利用人物檔案的架構分析篇章,這個架構包括:(1)基本資料,有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點和享年;(2)特別之處,有興趣;學習及成長經歷 小學、中學、大學時期;工作經歷;貢獻、善行、成就及榮譽;奮鬥目標和信念等。這個架構,對於不同人物,會因應其出身與經歷不同而略有增減。利用這個架構,可以理解與分析一般的人物傳記。小學生閱讀人物傳記,主要的目的在學習人物的優點、貢獻、胸襟和抱負,希望他們見賢思齊。故此,傳記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能反映人物所以值得學習的地方。
|
描寫性文字閱讀法
|
描寫性文字主要有人物、事物、景物與場景的描寫。 閱讀人物描寫的文字,要注意人物的表現,主要有外貌、言語、心理與行為四項,可視作閱讀該類文字的框架。人物外貌包括面容、身形、衣著與裝飾;言語主要指人物的獨白與人物間的對話;心理指通過主角的自白或以文字描述出來的人物思想和感受;行為指人物所做的動作與事情。通過這四項,整體反映人物的形象與性格特點。手法可以直接寫出人物的特點,也可以透過其他人物的言語行為間接反映。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這個框架,分析與梳理篇章,並區分所用的手法。
閱讀事物與景物描寫的文字,要注意所寫事物與景物屬整體還是局部,屬動態還是靜態,屬視、聽、嗅、味、觸各感官中哪一種所取得的狀貌與性質描述。在手法上,屬一面行走一面描寫的「步移法」,或是依於一點向上下、左右、高低、遠近望去所見不同事物或景物的「定點描寫法」,或是依時間不同而對所見到的不同事物或景物作描述的「時間推移法」,或是走到同一事物或景物的不同方位去描述的「多角度描寫法」,都要小心區別,才能在閱讀時梳理出所寫事物與景物的特色。
閱讀場景描寫的文字,要留意在整個場景中人物與事物的動態與靜態所共同形成的氣氛,要區別其為熱烈激昂,或是寧靜休閒,或是愉快歡樂。如果是一些活動的描述,就有起始、經過和結束,各有不同的景象和氣氛。
|
抒情性文字閱讀法
|
抒情性文字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閱讀直接抒情文,作者往往直接表達感受,不用借助事件來反映,如寄小讀者.通訊十,就是直接抒情的好作品,它直接用強烈的情感和語氣講出母愛的偉大。
閱讀間接抒情的文字,要留意行為或事件本身所代表的意義,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就有通過仔細描寫作者父親為作者買橘子時的動作,反映父愛。
|
說明性文字閱讀法
|
說明性文字主要分為說明事物與說明事理兩種。凡說明性文字,首重清晰,而「總–分–總」結構就最能有條理而清晰地顯示所要說明的事物或事理,即先有總說,指出事物或事理的總體是甚麼,然後作分項說明,以標示語如「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或是「首先、其次、最後」等,分別說明同一類事物或事理的不同特性,最後再作總結,重申主要特徵。
閱讀說明性文字,要了解所說明事物或事理的特質,以及作者利用甚麼方法來說明它們的特質。一般方法有分類說明、數據說明、定義說明、舉例說明、引用說明和比喻說明六種。此外,還有較特別的記事說明和自我介紹式說明,記事說明是在記敘中作詳細說明,讓學生容易理解;自我介紹式說明是作者作角色扮演,把自己視為該事物,然後以自述形式介紹事物的特徵,以增加學習趣味。
|
議論性文字閱讀法
|
閱讀議論性文字,要理解議論三要素 論點、論據與論證過程的鋪排。基本上,論點相當於作者的個人主張;論據是作者用以支持個人主張的理由;論證過程就是作者用以表達個人主張和理由的方法。小學階段主要介紹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和夾敘夾議三種。舉例論證是舉出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引用論證是引用名人的語句支持自己的觀點,夾敘夾議是一面敘述事情,一面對事情加以評論。此外,在方式上,有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正面論證是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所舉的例子就成正面例子(正面論證如證明「耕耘方法正確,才有收穫」,舉居里夫婦做科學研究目標正確,不怕失敗,努力互勉,最終成功,作為正面的例子);反面論證是證明反對自己論點的人是錯誤的,所舉的例子就成反面例子(反面論證如證明「耕耘方法錯誤,沒有收穫」,舉農夫在不當季節撒種,不顧水土氣候而亂耕,最終失敗,作為反面例子)。通過正反論證,可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又為着論辯清晰,不少議論文都會採用「總–分–總」結構方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先行理解議論三要素,以及「總–分–總」結構方式,作為梳理文章各段大意和作用的架構,然後再分析論證種類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