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86期 前期教訊:
第86期《現代教育通訊》
學校專訪
         訪問風采中學中史科老師
 
前言


  回歸以後,國民教育越來越被重視,中、小學的課程也加入了強調歷史、民族和文化等國情教育元素,以加強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有教育團體調查發現,現時全港約四分之一中學,未有在初中階段開設獨立中史科。這些學校或是把中史融入通識或綜合人文科之中,或是把中史與西史合併。有中史科教師擔心,這不但有礙學生建構中史科的基礎知識,也會削弱他們的民族身分認同,這與回歸以來,強調國情教育正是背道而馳。近期,教育界議論紛紛,探討中史科應否成為初中必修科,然而一直未有定論。有見及此,本訊記者專訪了以中史科為獨立科的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老師們,聽聽他們對推行獨立中史科的意見。

  

一、國史教育意涵和總體性文章

國史教育之吶喊何漢權副校長

  香江歲月,經歷超過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地統治,國旗是紅藍白米字旗,國歌是天祐女皇,國民意指英國人,國史就是英國史。因此,中國歷史科在香港的教學系統,只能算入人文學科範疇的其中一科,這與地理、經公等科目等同,其時的殖民政府根本無必要提倡中國歷史,對中國歷史科採取的態度是不瞅不睬亦無心加害的「中立」政策,這是典型的重商主義教育,只要不提及鴉片戰爭是英人發動的侵略戰爭,而是商務戰爭即可!

  但跳舞跑馬的香港,與中國大陸在歷史、地理與文化上的連繫,是切肉不離皮的。在很長的時間內,全香港的絕大多數中學,仍然持守那份難以言喻的民族感情,仍然認為中國歷史教育是建構國民身分認同與國家集體認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學習過程。於是,除國際學校外,學校初中大多設有中國歷史一科。中國歷史才是很多師生心目中的國史,學生離校之後,懂得心繫家國,情感源流多來自中學階段對國史學習的心印。

  九七回歸至今已經十年,特首及政府官員日月星移,統治理念混成,但對國史教育並不真心關切,卻沒有兩樣。廿一世紀的變動,全球化重商思維繼續大力主導社會經濟發展,「地方智慧,全球視野,價值多元」是時代進化的規律,香港教育也要在學習上作範式轉移,工具知識型的社會要全面被建構。於是,課程發展處也嚮應號召,訂出八大學習領域,各傳統學科必須要對號入座,國史科也毫不例外。政府不會過問八大空洞學習領域,如何可以帶領深具知識系統與學習邏輯的傳統學科,甚至也懶得思考,當傳統學科被破壞與拆散的後果會怎樣?政府最關心的只是砌好自圓其說,而又亮麗的課程大框架,不能入飯堂不重要,最關鍵的是要出得廳堂,能國際化就好了。事實上,國際化的商人與企業家看重的就是地方智慧與全球視野如何結合,從而謀取最大的利潤,強化跨國集團的不可取代的商業功能,至於地方與全球之間的「國家」尊嚴與價值在哪,可以模糊,最好就是消失於無形,免得礙手礙腳。因此,沒有國家又何須國史?

  踏入公元二零零零年,課程發展處開始實行「綜合」政策,建議學校可彈性處理國史科,因而多拋出三個方案,即國史可歸入「綜合人文科」、「中西史合併」、「校本發展」的學習科方案內。政府錯誤政策的盒子一開,學校或會因資源與權衡人事的整合關係、或會因校長對國史教育的喜惡關係、或會因要回應多元化學習的關係,在初中階段陸續將國史科放逐,甚至整得片體鱗傷。到目前為止,已有近百所中學或明或暗的讓國史科在校內消失於無形。香港與世界知名的城市如紐約、東京、巴黎、倫敦等地,同屬於國家體制的城市,但看前述城市的國史教育只會被強化,卻沒有像香港的國史教育如斯被整頓割裂。
中英街考察活動,圖中為中英街界碑。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民族最艱難之抗日年代寫下《國史大綱》,開首便指出身為一國之民,需對其本國歷史抱「情與敬意」。一國的歷史,即獨立成科都不被看重,甚至有政策鼓勵將該科切割的話,這個城市還能奢談甚麼國民教育?

  如果說國土不能分割,國史教育也沒有理由要斬件學習。

國史教育意涵解碼
國史教育是……
堂堂正正的並有系統的獨立學科
地方智慧、國家發展與全世界視野的總體敘述
對民族摶成所持守的一份溫情與敬意
強化國民群己觀念、權利與義務的進一步體現
過去先民與現在國民永無止境的對話
國民擁有對國家發展的基本認知權利
建構國民身分認同與國家集體認同不可缺少的重要學習過程
貴古重今,邁向高度文明與重視文化的認真學習,對國民素質的提升起關鍵作用
擺事實、講道理、說感受、向前看、定價值
不黨、不賣、不私、不盲
不應有避諱議題
 

     由上述的學習而建構種種核心價值包括:仁愛、和平、公義、盡責、尊重、勇敢、愛人、愛國、愛世界。

二、風采專科專教經驗談撮要

中史科獨立課程王穎芝老師

  事實上,香港回歸祖國已有十年光景,但「國民教育」的推行仍是停滯不前,究其原因,實與教育當局對國史教育的價值定位不清有關。筆者任教的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是本地教育界中少數對「國民教育」抱有堅持的學校,當中校董、校長、副校長皆認同「國民教育」的重要意義,並願意在學校政策上作出全力支援;難得的是,在推行的過程中,校方明白國情與國史實存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在課程安排上一直把「中國歷史」科定為初中的獨立必修科,亦是中四至中五文科班的必修科目。這點堅持,無疑為「國民教育」創造了良好的起點。試問失去了紮實和有系統的國史訓練,又如何期望學生在民族情操上有「知、情、意、行」的昇華?

校內活動之一:抗日戰爭故事演講比賽

中國歷史獨立成科的迫切性許茵茵老師

  說來很奇特,現今整個社會氣候都鼓吹全球化和通識教育,恰如龍應台女士所言:「別人的土地,假裝是自己的,自己的土地,假裝它不存在……所以我們腦子裝滿了別人的記憶,而自己活生生的記憶,不是自己瞧不起,就是不願面對,也不敢擁抱。」 。教育局則有意將初中中國歷史科安放於其他人文學科中,容許校本自行決定中國歷史獨立成科,抑或與世界歷史科合併等方案,而在高中中國歷史科也只是選修科目,但另一方面特首在施政報告卻強調「國民教育」的重要性,此舉實在矛盾。
中西區文化徑考察活動

三、中史學會

甲、中史學會運作——譚栩瀅老師

  本校中史學會扮演三個使命,其一為協助中國歷史科籌辦活動,提高中國歷史在學校的氛圍,其次是提高全校同學的國民素質及國民身分認同,最後中史學會亦是培養學生領袖,讓學生發揮潛能的良好階梯。

乙、中國歷史科、德育及公民教育組國史、國民、國情教育延伸課程

風采中學過去兩年國史、國民、國情教育重要活動:

經常性 非經常性
1. 國史課 1. 山東、台灣、北京、貴州、雲南、珠三角、井岡山、西安、
 南京之專題考察
2. 德育及公民教育早讀、早會及週會 2. 突發事件
 ‧楊利偉升空
 ‧宋美齡、趙紫陽逝世、嫦娥一號升空
3. 品德教育日 3. 區議會、立法局、特首選舉活動
4. 歷史紀念日
 4/5, 1/7, 18/9, 1/10,
 10/10, 13/12, 4/6 …
4. 環保意識
 ‧環保議題研討會
 ‧海洋與你、健康一起
5. 晨讀報章 5. 中共十七大會議簡介

丙、學生感言點滴

  中史學會主席李振輝(中六級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科在國民身分培養及公民素質的塑造扮演重要的角色,本人修讀中史科六年,對於這點更是有深刻體會。在中學以前,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僅僅是流於表面,甚至是連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亦不知曉,所知的僅是秦始皇、孫中山等等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事實上,中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認識主要是在中一至中三這階段建立的,因為中一至中三的中國歷史課程正好涵蓋了由中華文明起源至近代中國的發展,縱然課程並不深入,但至少讓我們基本上認識了我們祖國的發展歷史。若然把中國歷史科在初中課程刪除,試問我們中學生還有甚麼渠道去認識以前的祖國呢?


  中史學會幹事葉國強(中六級

  讀國史,是一個拓闊思維,擴展眼界視野的過程。事件與事件是一重重,一系列不斷的因果關係,探其理、悟其道,沒有豐富的史實根據,以及嚴密敏銳的思考,分析便很容易出現偏差或不夠全面。中國歷史的特別之處是串連了朝代的連續。讀史就是探究其興治盛衰亂亡之理。歷史如運轉的巨輪,反覆地重演又重演,象徵智慧的累積,抱有歷史的根底如坐擁前人的智慧。另外,將歷史內化,有如經驗的建構。富經驗者方能見沉實見穩重。這對初中學生的成長及未來發展起積極正面的作用。


  中史學會幹事蘇斯蓉(中二級)

  中國歷史記載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這都是我們的過去。過去不同的朝代,經歷了立國、興起、戰爭,直至滅亡。這一幕幕,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古人失敗的原因、成功的經歷,我們學習歷史的原因都不外乎要鑑古知今,切勿重蹈覆轍。除此之外,身為中國人必須要認清自己國家的歷史,才能對國家有歸屬感,更使人民更團結。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不同的革命和戰爭,當中經歷不同的挫折、失敗,然而古人從來也沒有放棄,勇敢去面對一切。這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更是一個中國人引以為榮,值得驕傲的事。


 龍應台:〈五十年來家國——我看台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請用文明來說服我》,頁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