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以「香港新方向」為今年施政報告的題目,當中他指出:國家的崛起帶來了香港發展的新機遇,香港人要緊緊抓住機遇,就需要重新訂下目標,不單要有願景,也要有可以實現願景的方案。而在教育施政方面,他指出:教育是優化人口的關鍵所在,提出特區政府以十二年免費教育和小班教學去落實教育改革,並從擴展國際學校和吸引優秀的非本地生入讀高等學院,以匯聚人才和改善本港人口質素。這份施政報告發表後,基本上得到本港教育界人士的支持和欣賞,而當中最令人驚喜的是十二年免費教育的新建議。
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
曾特首宣佈自08/09學年起,政府全面資助就讀公營中學的學生至高中畢業;這使香港成為大中華地區率先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的地區,為香港在國際社會中建立重視教育的形象。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網站l0月25日公佈的施政報告跟進調查,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得到九成市民的支持,是在五項施政新猷中獲最高認同的一項,可見十二年免費教育的建議是民心所趨。自1971年本港推行六年小學免費教育,1978年再推行九年免費教育,至今已有三十年了,今年政府能下定決心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深得港人的認同和肯定。而作為關心教育發展的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當中仍有三點是值得留意和分享的。首先,雖然本港現時已有超過95%的適齡學童升讀中四,但餘下幾個百分點的青少年人卻是無學的;也就是說,在二十多萬16-18歲的青少年中,有過萬青少年人未能享有正常的高中教育。在這個知識型經濟的社會,低學歷青少年人幾乎是找不到工作的,成為雙失或隱蔽青年;要讓這批青少年人能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提供十二年免費教育看來是遲早的事。其次,值得讚賞的是,政府這次只向高中學生提供免費的教育機會,而不像九年免費教育般要進行強迫,這既能讓青少年明白學習是個人的責任,又避免無心向學者破壞高中教師的正常教學。最後,有一點不能不說的是,要真正支援這批低學業成績的青少年進行高中教育,本港新高中課程必須有足夠的多元性而有效的引入展翅和毅進課程的經驗,相信會對解決這課題有一定的幫助。
彈性處理實施小班教學
曾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於2009年開始由小一開始實施25人小班教學,被教育評議會蔡國光主席稱為三十年來本地重要教育決策之一,這反映出爭取小班教學是大部份本港教育界朋友的訴求。然而,正如曾特首在前文中曾提及:不單要有願景,也要有可以實現願景的方案。假若要全港小一級於09年實施25人的小班教學,在一些學額不足的地區便會產生班房和校舍不夠的現象。再者,從小一家長選校心態來看,受歡迎的名校大都是班額較大的,現時小一學生人數低於25人的學校,可能是較不受歡迎的弱勢學校。一刀切強迫不同歡迎程度小學減少班額,只會令更多學生放在不喜歡的課堂中;那時,因不滿小一派位結果而轉校的小一生將會更多。故此,如何能有序和有效地推行小班教學,是涉及不同學校的利益,亦影響家長為子女選擇入讀小一的權利。因此,筆者認同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充分諮詢及尊重持份者的意見,彈性處理各區小班教學的落實方案。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因未能提出在中學落實小班教學的方向和承諾,受到不少關心中學教育的朋友所批評。中學未能與小學同步推行小班教學,我認為最關鍵的原因是學生人數。假若要於09年在全港中一級進行小班教學,本港中學將出現班房和教師不足的情況。事實上,中學現正進行新高中課程的改革,正為面對新舊學制過渡時有兩批高考生所造成班房不足而頭痛;再者,全面一刀切於09年推行中學小班教學,會令全港中學教師即時出現供不應求。故此,要全港中學同步實行小班教學,看來只是一個沒有可行方案的願景。在這情況下,筆者期望教育局能認真考慮在初中階段,引入合作夥伴,支援有意開展小班教學研究的中學,以便將來不同類型中學進行小班教學時能有更多的參考經驗。
強化教育樞紐地位
促進本港教育成為亞太地區的教育樞紐,是教聯會多年來的教育訴求,今年終得到曾特首的正面回應;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近年來各界對提高本港人口質素的關注。事實上,環顧世界各地國際城市的教育體系,極少像本港過往般那麼抗拒非本地生;作為一個國際城市,不同地區的人才進來升學和就業本應是平常事,但礙於本港過去那種排外的出入境政策,間接地令非本地生望門興嘆!為了建構本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曾特首在施政報告內提出了多項措施,包括;提高非本地生修讀課程的限額至20%;容許非本地生就職、實習和從事暑期工作;成立一個十億元的獎學基金和向國際學校提供幾幅土地建校。看來這些措施不單可吸引更多優秀非本地生來港求學,亦可吸引更多優才來港定居。而這些措施亦會對本港大學生帶來要面對更多區域內優秀學生競爭的情境,這事屬好屬壞,看來會因人而異。雖然政府為建構地區教育樞紐提出了多項措施,但當中仍有兩個相關環節看來是考慮不周的,其一是政府暫只承諾向非本地生提供更多的宿舍,而未有進一步考慮向各大學提出相應土地作全方位的發展;而另一被忽略的要點是要成立教育樞紐,高等院校重視學術和教學研究是一個重要條件,但施政報告中卻沒有正視政府對研究投資不足的問題。
提升教師地位
除以上三大教育新施政外,政府亦明確增加公營中小學學位教師的比例,這建議與特首公開感謝教師在教改的努力一脈相承,皆能反映出特區教育當局理解到教育是人的事業,不以人為本是很難做好教育施政的。事實上,隨著香港教育學院學術水平的提升,本港絕大部份職前教師教育課程早已學位化;惟政府卻因財赤和公共財政資源所限,十多年來一直未有改善中小學學位與非學位教師的比例,這令到不少持學位的中小學教師要接受非學位的待遇。在教聯會等多個教師團體的力爭下,今年政府終肯為提升教師地位而付出。而在公營小學開設副校長的新職級,一直都是多個關注小學教育團體的要求,政府今年肯順從民意,既是對小學教育的肯定和支持,也反映了教育當局重視小學領導的培育。相信,這將促進本港小學教育服務質素的提升。
增撥款挽人才
雖然今年曾特首在教育施政中的建議得到不少的好評,但有兩個教育熱門課題卻未能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得到正視,特區政府教育部門應繼續關注和跟進。第一個要考慮的是,隨著新教師入職薪級的調升,與教師相關的合約教師和教學助理的薪酬卻因受僱於教育局所撥出的一筆過撥款,因而未能得到合理的加薪,以致造成不少相關員工跳槽的現象;這亦造成了很多學校行政人員的困擾和工作量。故教育局應於下一個財政年度即時增加相關撥款津貼金額,以便學校可運用這些撥款繼續聘用相若的人才和人手,來維持各項相關工作的運作和發展。
鼓勵副學位學生升學
第二個要考慮和跟進的教育熱門課題是副學位學生的出路問題。首先,筆者一向反對標籤副學位課程為次等課程,更反對視副學位學生為次等學生;每個學生的才能不一,發展速度不一,在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中,我們不應歧視那些暫時相對低學歷的青少年,反而應向他們作出更多的支持和鼓勵。雖然我也認同副學位本身也是一個學歷和資格,不一定每一個副學位學生都期望升學,亦有副學位課程可使學生即時入職工作,但要真正幫助這批副學位學生,我認為要適當地增加他們升讀銜接課程的機會。當中最直接和受惠的方法,是設立副學位學生的獎助學基金,鼓勵這批學生在本港、內地和海外繼續升學,以早日完成他們要當大學生的夢。正如上文提及特區政府可為吸引非本地優秀學生入讀,而設十億元的獎學基金,那麼為什麼不也拿出十億作獎助學基金,供這些副學位學生在本港入讀私立大學課程或前赴內地、海外升學呢?
推行國民教育
在分析今年的教育施政,不能不提的是曾特首史無前例地在施政報告中,明確要推行國民教育。作為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區的準公民,每一個青少年人要認識國家發展和學習基本法,本來是一件十分合情合理的事;但經過百多年的殖民地教育和港人對國家歷史的包袱,特區政府一向怯於提及要在學校推行國民教育。今年適逢回歸十周年,國家主席胡錦濤來港慶祝時殷切叮囑特區政府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亦因此令特區政府能明正言順地提出以教育界為主透過各種方法,提升青少年對國家發展的認識、對自己國民身份的認同及培養一份以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與此同時,要一國兩制在香港發展和發揚光大,準確理解基本法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遺憾的是,在回歸前因中英爭拗,一些依附殖民政府的政客,以焚燒和惡語批評將基本法妖魔化,使不少媒體工作者和港人皆抗拒學習基本法。但今天香港回歸祖國已十年了,如不落實基本法,香港政府如何去施政?特區又怎樣實行法治和民主呢?因此,特首能在今年施政報告中以正面和積極態度去推廣基本法,實是港人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