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合教育統籌局對小學中國語文課程的要求,各校各施各法,研究別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在教學語言上,甚至嘗試以普通話教授中文,冀能讓學生獲得顯著進步與裨益。正當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北望神州,國內各省老師亦同時在進行大小不同的教學觀摩活動,及課程研究與改革工作,以提升專業素質。筆者有幸,獲得香港教育學院講師梁振威先生的提拔,與及本校哈喜昌校長的支持,到國內進行多次教學交流,使眼界大開之餘,亦獲益匪淺!
祖國交流 眼界大開
二零零四年夏天,可算是我教學生涯的首個轉捩點——我參加了由中國小學語文研究會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辦的「全國第四次閱讀教學研討會」及「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大賽」。
八月中旬,香港一行五人,包括指導老師梁振威先生、示範教學老師區飛燕、參賽老師我和舒偉,及我校課程發展主任王詩雅,一起懷著輕鬆的心情到了北京。我們甫抵達北京沙灘賓館,即得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及小語會秘書長陳先雲先生熱情周到的招待。我們談到中港語文教育的改革,箇中交流激發起我們對語文教育發展的反思與展望。
香港陳碧琪老師(第三排右一)、 示範老師區飛燕(第三排右一)、
舒偉老師(第二排右二)與來自各省市 參賽代表於北戴河合照
在北戴河舉行的「全國第四次閱讀教學研討會」,分五天進行。各省市教育領導及教改先進、參賽者與指導老師共二百多名與會人仕,先分別觀看「聽、說、讀、寫」四個由不同省市老師示範的教節後,再分成四組,從教師儀表、教學用語、教材選取、教學活動設計及安排,再至各地教改進程,分三天仔細討論;示範老師更須在台上即時回應台下觀眾的發問與批評。在香港,集體觀課活動並不陌生,但如此大規模的評課研究,我們還是第一次參與其中;讓我大開眼界的同時,也不禁暗暗佩服國內老師對語文教學細節上的認真和執著。
在與示範老師區飛燕共同備課期間,不單讓我在比賽前來個預習,亦開始感受到這次比賽的壓力。回港後,我和王老師在校內中文科會議中,與各中文老師分享了這次交流的體驗,也嘗試把一些理念加入本年度的教學計劃當中。
比賽前的憂慮及準備
相信大部分考慮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的老師,均會存有大小不同的憂慮。我校尚未採用普通話教授中文,而我在這次比賽中,便必須以粵語、英語之外的第三語言作為教學語言,在來自全國五千多位教學專家面前作示範教學。一怕自己教學用語不當,更怕聽不懂四川重慶夾雜著方言口音的普通話。此外,我對中國內地課程內容及發展認識不多,故在選材前必須下功夫作多方面的研究。
我在梁老師的辦公室裡,讀過了國內人教社的課本,為授課內容選取建立了初步的概念。最後,我選定了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現代中國語文修訂版》,小六課程中〈論反省〉一文,作參賽的教材。另一方面,為多了解重慶,我先從網絡查看有關重慶的各類資料,以迎合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此外,我曾教一位來自四川成都的學生,她的媽媽來港定居前是四川成都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在她們口中也得到了不少有關四川學生的資料及內地教學比賽的概況。
為了讓比賽教材更臻完美,二零零四年整個九月份,過的是每天只睡四小時的「非人生活」,全憑堅持不懈的意志,捱過這段日子!除了為比賽作準備外,更重要的是在學期初必須完成種種行政上的工作,還要應付香港大學教育碩士沉重的課程。我只有在每個週末,才有時間長途跋涉的跑到香港教育學院,跟指導老師梁振威先生研究教案。
因梁老師在北戴河研討會上提及C.I.P.P.模式(Content,
Input, Process, Product)這嶄新的教學構思,故建議我在這次比賽的中,嘗試運用這個模式編寫教案。為了具體體現C.I.P.P.模式的操作方式及靈活運用,我們在訂定教案前,先從策略方面著手,以「思考與發現」為主線,讓學生自主的掌握知識;再從「認識」文章結構,到「掌握」說服別人的技巧,共同「思考」並靈活「運用」圖表。由於論說文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比較高層次的體裁,所以我先把教學目標的重點定在說話技巧訓練上。在〈論反省〉一文中,我嘗試利用放射圖,以視覺記憶幫助學生有條理地說明個人意見,並透過個人及小組等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掌握運用圖表的技巧,並有效地運用。此外,希望透過課文和各個教學活動,在價值觀及態度上,作進一步的品德培育。
同事們與學生們的支持
在九月底,我分別試教過三次。第一次觀課的同事是張杏冰主任和中文科副科主任周麗娥老師。試教後,由於放射圖的設計不夠完備,所以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我跟觀課老師和梁老師討論後,決定將本來圖表的「演繹法」轉為「歸納法」,讓學生從有關鍵詞的各句句子中,歸納出論說文中各段的重點。第二次是比較有規模的觀課活動,觀課者計有梁老師、另一位參賽者舒偉、哈喜昌校長和戚浩泉副校長、陪我到重慶比賽的普通話科科主任楊茜雯老師、課程發展主任、教務主任,中文科副科主任及十幾位中文科老師。這次試教基本上能達到教學目的,可是時間掌握不好,超時了差不多半小時。在課後的檢討中,為保留整個課堂的完整性,所以更改了活動的方式;並在一些分組活動設計上,做了兩手準備。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在訂定討論題目時,必須要挑選能讓學生產生共鳴感的題目,我們在這環節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在出發前兩天的第三次試教中,就測試了更改後的教學流程,勉強順利完成。當然,香港學生的討論題目與比賽的不同,所以重慶學生的反應還是未知之數。
除了教案重覆檢定之外,電腦的不穩定和電子簡報的製作,也使我耗盡心力。對於不是電腦專業的我來說,為了達到最有效的教學效果,製作和設計這個電子簡報花了我大部分時間,當中辛苦難以言表。臨行前一天晚上,學校裡唯一的電腦技術員為我測試個人電腦直到晚上七點多。另一方面,由於準備比賽的關係,很多同事們自願的為我分擔了行政上的工作。他們給我種種默默的支持,我銘記心中。
我班的六年級學生,為了我這次比賽,在精神上給予我很大的鼓勵。比如我因為工作繁忙的關係,默書簿擱在一邊忘了批改,到一個星期後發給他們時抱歉的問了一句:「陳老師忘了給你們發默書簿,怎麼沒有人提醒我呢?」只見同學們對我微笑,其中一位學生輕輕的說:「陳老師,我們都知道您最近忙得不可開交,所以沒有人願意催促您呀!」他們每一句貼心的話,給我過度透支的身心注入莫大的能量。在我臨行前一天,全班學生還和我共同製作小咭片——一面是香港的風景名勝,一面是學生的個人資料和聯絡方法——讓我帶給重慶的學生們;我希望這次活動不單是兩地老師的教學觀摩,也同時是兩地學生的文化交流。
重慶之行
這是一次情緒極度起伏跌盪,卻又永誌難忘的寶貴經歷。出發前還在學校完成一整天的教學工作,整理比賽教材後,晚上收拾行李到凌晨四點;十月八日,坐中午的航班,舟車勞頓、風塵僕僕的來到重慶,已經是傍晚時分。暫時放下工作和進修的壓力,來到了未曾踏足的山城;朦朧的夜色加上蜿蜒起伏的道路,我驚訝的發現,原來重慶跟香港的相似度達百分之八十,讓我倍添親切感!到重慶後才知道在比賽前兩天只有十五分鐘見見學生,不免擔憂學生們能否了解我的分組方法,以讓課堂活動順利過渡;畢竟,分組規律是要靠日常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另一個使我失去預算的,可算是班裡的人數。我抽到的謝家灣小學五年級二班,全班學生總共50人,跟香港平均35人相比,分組活動無疑比較困難;想要每位學生也參與分組活動,也具一定的難度!再者,比賽場地座位的佈置,亦對分組活動構成一定的障礙。
可能因為我來自香港,第一次接觸可愛的重慶學生的時候,一雙雙帶著好奇的目光使我心情緊張起來;他們紛紛向我提出各式各樣的有趣問題,這種主動的求學精神,真是香港學生的良好榜樣。而我帶給重慶學生,來自香港學生的小禮物,亦令他們興奮莫名。見過學生之後,心裡不禁期待著課堂早點到來!
正式比賽的前一天,為電腦出現的種種問題,以及為課後五分鐘的即時說課與反思製作電子簡報,我整天留在賓館房間作最後準備。此外,我也憂慮著要面對一個幾千人的場面,應如何舒緩緊張的情緒,以達到最好的發揮。
|
全校師生與家長一起分享
陳老師獲獎的喜悅 |
正式示範教學了,雖然我的眼睛只關顧著學生們,也感覺到後台和台下專注的目光;但當我把心神全投放在課堂裡面,竟沒有多大的壓力。課堂的前半部分大概能順利完成,但如評委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柯孔標主任的評語:「有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比較紮實。」到全班討論的環節,我和梁老師在前一天晚上的聚餐後,為了能帶起台上台下的共鳴感,臨時把討論題目由〈論吃辣椒〉改成〈論麻辣火鍋〉;果然成功抓住了眾人的興致,也把課堂氣氛推至高峰。
課後,我獲得了「最具教學潛質獎」及「榮譽二等獎」兩個獎項,被專家、記者、老師們重重圍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注視。我盡力的、得體的回應了所有的提問,也圓滿的完成了我這次交流活動的工作。
比賽後,踏著沉重疲憊的步伐,懷著收拾九月份累積下來未完成的工作和即將展開的行政計劃的壓力回到學校。迎接我的,是同事們學生們一張張笑臉和一句句恭喜話。看到大家熱情的恭賀,內心五味雜陳,一陣激動情緒湧上心頭,掩蓋了兩個月以來的,整個比賽過程中飽嘗的辛勞、壓力、挫折與委屈,從小學以後沒在人前掉眼淚的倔強的我,不由自主的淚如泉湧。我哭了,我的學生也哭了……
賽後反思
在這次比賽過程當中,讓我最感到困擾的,有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是教學語言上的困難。當初決定參加比賽,知道對手的母語是普通話,也知道內地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不單發音必須準確清晰;連運用教學用語及朗讀課文時,語調須抑揚有致,字字鏗鏘。我惟有猶如訓練學生朗誦般訓練自己朗讀課文,還有向同事請教,所花的功夫委實不少。
其次,是電子教材製作的問題。在電腦知識方面,我只達到IIT程度,要製作較複雜的電子簡報,並非易事;相比中國內地的重點小學,均設IT小組人員專責製作電子教材。在比賽中,不少參賽者運用動畫軟件,製作有趣味性的電子簡報,這點香港實在是望塵莫及的。我惟有不恥下問,不斷摸索,才勉強完成尚算具實用效能的電子教材。
另一困擾,在於時間上的分配與安排。現在香港老師在教學以外,須兼顧行政工作,甚至進修壓力。在比賽期間,除了學校與比賽工作,可算沒有私人空間可言;在教籌局安排種種教育改革安排之前,是否也須為教師設想,免致磨蝕教師對教學的熱誠及意志?
總觀整個活動過程中,整整一個半月反反覆覆的教案與教材的編輯,集體觀課、試教與課後檢討等籌備工作,讓我個人的教學素質提升不少。最難能可貴的,是能有機會與全國各省份的精英教師同台比試;不管誰勝誰負,無論是台上三十四位參賽教師,或台下五千多位各地教學先進,均在中國語文教學方面,產生了莫大的啟發作用;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成敗的關鍵,最重要的,不在種種外在客觀的人為因素決定;而在於過程當中,敢於突破自我,在各方面全心投入、竭盡所能、力求盡善盡美,以致提升個人專業發展,繼而最終能真正帶給學生一些新體驗和知識;作為參賽者和老師,也就完成了本份了。
後記 這次比賽除讓我大開眼界外,更為我開啟了不少教學專業發展。我先後獲得報章及教育刊物的訪問,更於不同研討場合,分享自己設計教學計劃的心得,實在是意料之外的事。詳細經歷如下:
2004年8月
|
‧ |
中國小學語文研究會及北京人文教育出版社主辦「全國第四次閱讀教學研討會」 |
2004年10月 |
‧ |
中國小學語文研究會主辦「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大賽」——小六《論反省》 |
‧ |
《大公報》訪問〈活力校園——鮑伯濤小學內地交流.師生同心教與學相長〉 |
‧ |
《明報》訪問〈八大生評母校.教院最高分〉 |
2004年11月 |
‧ |
重慶市《教案教例》「優課場景,台前幕後」專欄〈學習議論,嘗試議論——《論反省》教學實錄〉 |
2004年12月 |
‧ |
第18屆國際教育研討會〈C.I.P.P.教學模式實例分享〉與國內外來賓介紹教學模式 |
2005年1月 |
‧ |
香港教育城「高效使用普通話教中文座談會」,與本港中、小學校長及老師,共同分享有關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的教學方法。這次座談會中的演講片段及教學材料,均上載於香港教育城的網頁內,讓更多人能分享我在比賽教學方面的新嘗試。 |
2005年6月 |
‧ |
《香港教育學院校友通訊》校友專訪〈教得其法.創造教與學雙贏〉 |
2005年7月 |
‧ |
北京誠明樹人文化教育中心及天津市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聯合舉辦「全國著名教師、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精品課展示交流會(語文)」教學示範——小六《小草》,這次我再次在梁振威老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另一教學模式:M.A.S.T.E.R.
(Mind, Acquire, Search,
Trigger, Exhibit, Reflect) 作示範教學,與天津市的老師共同研究及分享。此外,更獲北京誠明樹人文化教育中心聘任為兼職導師,與國內老師共同研究小學中國語文教學,實為難能可貴的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