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6期 前期教訊:
第76期《現代教育通訊》:如何提升學生語文能力──有賴新高中課程建構教學模式
如何提升學生語文能力
──有賴新高中課程建構教學模式
簡加言
福建中學(小西灣)中國語文科科主任

 

提高課堂質量和效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探索方向。自高中新課程實施後,教統局為現任教師提供了一系列的進修課程和講座。坊間的出版社也趕製了各類切合新課程的練習,一時間,整個語文教學界又忙碌起來了。當然,教學配套固然重要,但課上教甚麼就更須注意。新課程是否需要有新教法?新課程應含有甚麼元素?怎樣的教法才能收到成效?過去單一的「精讀細講」教學模式應否被淘汰?應否增加開放式的不講、多讀、多悟的教學法?怎樣的課堂才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讓學生有足夠的能力應付公開考試的同時又能兼顧培養、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與能力?一個有規範的教學模式是關鍵。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為甚麼要有一個教學模式?這會不會失去老師的個人風格,令課堂變得千篇一律,使課堂更為沉悶?其實,有一個教學模式,課堂就變得更為規範,課堂有清晰的施教步驟,能提高學與教的課堂質量,學生的語文能力就自然被提升。

對課堂駕馭有餘,執教者需要經過體驗三大步驟:第一是「教要有法」;第二是「教無定法」;第三是「教學得法」。「教要有法」指的是在科組裡共同研究、建構一個教學模式,包括語文課的教學程序;語文課所包含元素等等。「教無定法」指的是任教的老師根據個人風格;教學修維與教學藝術;表達手法的差異等不同條件來演繹所確立的教學模式。因此絕對不存在教學會千篇一律,課堂會變得枯燥乏味。「教學得法」指的是經過固定的教學模式及個人教學藝術的培養與操練後,慢慢模索一套上語文課的模式,那麼上課不再「隨意」了;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會增強了。因此建構一個語文教學模式是很必要的。

教要有法
培養學生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習慣,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要上好一個課,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要達致這個教學目標就需要有效的教學法。語文課之所以難是因為一篇課文要教的東西很多,因此篇章放在哪一個單元,哪一個篇章就只能為那個單元重點服務,施教者就得根據那單元目標來明確教學法的指向,繼而揣摩要達致教學目標的方法,並需要歸納、總結出一套教學模式,令執教者有法可跟、有法可循。例如可以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理解能力、感悟能力、鑒賞能力、解讀能力、美讀能力等等入手,就可以理清、掌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如果該單元的重點是要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鑒賞能力」,那麼在進入這個單元前,就要讓學生知道如何才能培養鑒賞詩歌的能力。詩是最早的文學樣式,有四個特點: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樂性。不管是古詩、近體詩、新詩,在鑒賞的層面來說都要有三個聯繫:一是詩的形象藝術;二是詩的主題思想;三是詩的語言藝術。因為只要掌握這幾點,才能進入詩人的感情世界,通過與詩人的感情交流,體味詩的藝術價值,才能真真正正去鑒賞詩歌的韻味。所以,不管這單元將收入哪一些詩歌,只要緊扣以上的「四個特點」和「三個聯繫」,引導學生理清詩的來龍去脈,就能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了。當然,還有「教要有法」的配合,這意思就是老師在施教的過程中要展示老師們所建構的教學模式,按照這模式一步一步的施教。例如,每一個閱讀課都要閱讀課文至少一次(整體感悟課文);每一個閱讀課都要有一個簡單的圖示板書概括主題(開發右腦記憶);每一個課都要有一個簡單的電子課件展示課文結構(理清課文思路);每個閱讀課都要有五分鐘練筆時段(讀寫同步訓練)等等。不管所建構的教學模式包涵哪幾點,只要老師認為那幾條足以概括出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就可以了。老師的教學模式清楚的話,教學生鑒賞詩的步驟也會清晰,令學生一聽就懂。整個教學流程順暢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培養學生鑒賞詩歌能力的全過程,也是這個單元的學與教的重點。學生學懂了這種能力才會「舉一反三」,當日後遇到其他詩歌時,就能駕馭有餘了。

  簡加言老師於200510月在上海參加語文專家錢夢龍先生的「評課」研討會,內容談及上「一節好課」的要素。會後簡老師致送記念品給錢先生。  

教無定法
有了單元的教學重點,又建構了一個教學模式,老師就各自施展個人的教學風格和藝術,演繹要教的篇章。例如接著上文的「閱讀詩歌的鑒賞能力」的單元來說,如果這單元選了聞一多的「也許」,這首詩落在不同老師手上,演繹的手法就不一樣,但科組所建構的教學模式既然一致,方向就自然一致了。例如,就以上文提到的教學模式的幾點為例,其中一點是規範了每一個閱讀課都要閱讀課文至少一次(整體感悟課文)。那麼不同的老師誦讀「也許」這首詩會有不同的方式,不管是默讀,不管是老師示範朗讀,或學生自由朗讀,或老師著學生齊讀,或著學生跟著聲帶朗讀等,不管是那一種方式,只要能達到對課文整體感悟的教學模式就可以了。有了這個規範,不管老師教哪一個班,上哪一個課,任教的老師就有了指引。這就是所謂「教要有法」。至於老師用甚麼方式著學生把課文讀一遍,就由老師設計,這就是「教無定法」。培養詩歌鑒賞的能力不是單靠老師教一兩詩歌就行的。閱讀能力是紮根於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學生在鑒賞詩歌時很難掌握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學生要嘗試「自學」,當老師作示範後,學生要嘗試模仿老師如何讀通作品。如果老師授課沿著固定的教學模式,學生就有路徑可模仿。過去教學千篇一律、滿堂灌、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方式不再沿用的原因是效率不高,效果也不理想,學生讀得少,老師講得多。學生「積累」少,所以培養不了「品讀」、「誦讀」的能力。因此,不要輕看把「整體感悟課文」一條列入教學模式的作用,所謂日子見功,只要持之以恆,就必見成效了。

教學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