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54期 前期教訊:
談全方位學習
談全方位學習

陳志華 聖公會梁季彝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

井底之蛙只知井底之事;學生不要做井蛙,他們要了解多一點,認識多一點,學習多一點。若增加學校和學校之間的交流活動,學生便有機會全面認識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
近日,教育統籌委員會(簡稱教統會)發表《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諮詢文件。其中第三章概括了整個改革的原則。改革原則分別為「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和全社會動員」。這五大原則是整個改革的方向。其中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三點是本港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終極理想。可惜,現時資源不足,不少教育工作者欲為而不能為。全社會動員也是一個頗理想的概念。由教育界、社會各界和學習者本身為終身學習作出貢獻。可惜,政府仍未有一個統籌部門,協調三者。由此可見,全社會動員仍在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發展。

全方位學習則是突破本港教育的一大嘗試。據《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諮詢文件內有關全方位學習的描述為:「學習應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局限,通過課堂內外各種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經歷。」一直以來,香港教育也被批評為填鴨式教育。學生是「填鴨」,老師是「飼鴨者」。結果學生學習時缺乏動機、興趣,事事只懂朝書看,更不敢於承擔任何責任和有任何創新意見。這次教育改革口號是「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正針對本港學生特質而設。

現代社會不是需要默不作聲的順民,而是需要有承擔,有創意,善溝通的好公民。若學習培訓仍是填鴨式的狹隘課堂飼養學習。學生難有突破,只懂得書本的知識。學生要多方位學習才是現時教育困局的出路。多方位是指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局限。學生不應只以智育知識為終極目標。如各大藝術館、博物館經常有大大小小的展覽。不少展覽也是優良的學習內容。可惜,一些老師認為部分內容與課程內容關係不大。他們沒有推介或鼓勵學生去參觀,結果學生便喪失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學習並非一定要在課室。以中國歷史科為例。不少老師也帶領學生出外參觀或考察。他們會帶領學生去本港或祖國的名勝古蹟,親身引證歷史。學生所得到的知識,不止於智育層面,更包括其他層面。如學生在考察過程中遇到難題,他們會團結一起,共同解決。這些寶貴的學習經驗不是在課堂中可以學習。日後,他們工作時,也懂得要同舟共濟,團結一致去解決問題。另外,他們更可以認識當地的風土民情。這些是課堂內難以提供的知識。如學生可以一嗜當地的美食、與當地民眾傾談、親眼目睹當地民眾的生活概況等。

除中國歷史科外,其他科目如地理科、經濟科等也可以。除了考察和參觀等活動外,校際活動也是良好的學習機會。井底之蛙只知井底之事;學生不要做井蛙,他們要了解多一點,認識多一點,學習多一點。若增加學校和學校之間的交流活動,學生便有機會全面認識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一些老師十分看重校際比賽,要求參賽同學參加特訓,誓要奪取冠軍。他們擔憂學生表現太差,影響校譽。結果,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便變成校際間的惡性競爭。校際活動的意義是令學生有機會跳出小井,增廣見聞。若校際活動變成校與校之間的鬥爭,學生不成獲益者,反更成受害者。

其實,學習要全方位,除了跳離課室,去校外參觀,與他校交流外,網上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網上文化是廿一世紀的主流文化。不少學生也會上網追求最新的資訊。可惜,不少學生瀏覽網頁時,只是環繞網上交談室、網上遊戲、網上流行資訊等。他們太狹隘,不善用網上文化。結果,不少新的學術成果也不被重視。其實,知識日新月異。過去,學生只可等待印刷品(如書籍、報刊等)出版或再版,才可知道和認識新知識。現在,他們只需要按幾個鍵,便可以獲得最新知識,實是太幸福。因此,老師們宜多加鼓勵學生善用網上資源,令他們真正地獲益。

為了實現全方位學習,教署宜修訂現行的課程,刪減過時的部分,規定課堂外學習的比例。內容包括有校外活動,聯校活動和資訊科技學習等。學生要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現有的課堂主導學習實難得成效。因此,《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諮詢文件提倡全方位學習正是一個好契機,令師生改變學習只在課室的概念,反思學習的新形式。